第925、926节 唐主入大都:我做到了!

听书 - 葬元
00:00 / 00:00

+

-

语速: 慢速 默认 快速
- 6 +
自动播放×

御姐音

大叔音

萝莉音

型男音

温馨提示:
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?
立即播放当前章节?
确定
确定
取消
全书进度
(共章)

www.qb5.ch

三月二十五,忽必烈率领后妃皇室、文武大臣、侍卫宫人、珍禽异兽,带着数千辆车的财物和典籍佛经,在四十万大军的护送下,浩浩荡荡的离开大都。

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忽必烈,坐在马车上,回望大都,回望巍峨的大明宫,不禁老眼湿润。

自从他夺取汗位进入这大都城,已经二十多年了。二十多年,这大都城的大明宫,就是他的家啊。

原本,他以为自己会在大都驾崩。如今,他却要离开了。

“巴雅台,汗八里和托!(再见了,大都城)”忽必烈叹息着说道,苍老的容颜掩饰不住那种无奈的悲凉。

“巴雅台!汗八里和托!”居住大都城的蒙古色目贵族们,也都扬鞭大喊,热泪盈眶。

他们在大都住了这么久,一旦离开,还真有些不舍。很多年轻人,就是再此出生,在此长大的,对他们来说,大都不异于草原故乡。

忽必烈指着大都城,大声说道:“你们记着吧,记着这大都城,这是曾是大元的京都,是大蒙古国的汗八里!”

“牢牢记住它,蒙古大军,迟早有一天会回来的!朕或许看不到那一天,可朕希望你们记住朕的话,总有一天,杀回来!”

“杀回来!杀回来!”蒙古贵族一起呐喊。

“笔墨!”忽必烈喝道。须臾间,笔墨伺候御前,汉学修养不俗的忽必烈挥毫写道:

“回望大都如风烟,惜哉汉地好江山。他年卷土重来日,再统中原数百年。”

笔墨酣畅的写完之后,忽必烈道:“贴到大都城门,让唐军看看,大元会像虎狼等着猎物打盹那样,等着他们的。”

“喳!”怯薛侍卫立刻照办,将蒙古大汗霸气的宣示之词张贴在大都门上。

“出发!”忽必烈决然回头,再也不看大都城一眼。

几十万人,一百多万马匹,浩浩荡荡的北上,计划从榆关(山海关)出塞,然后往东,通过草原西迁。

汉官们纷纷作诗,告别中原。只是,与蒙古大汗故作豪气的睥睨之诗相比,他们的诗虽说写的更好,意境却悲凉凄婉。

因为献策有功得到忽必烈赏识,升为礼部尚书的王四郎,也赋诗说道:

“此去西漠别中原,天涯飞蓬不知年。夜夜泪洒神州梦,岁岁花开旧江山。若问桑梓何处是,当在沧海另一边。他日墓碑朝东向,狐死首丘望故园。”

忽必烈和元廷大臣是最后一批西迁的。他们一走,整个北地就真的千里无人烟了。

渡河北伐的唐军,往往一整天也见不到一个人。就是昔日繁华的城池,也只能见到零星的一些老弱病残。

整个北国,处处是杳无人烟的废弃村庄,不见炊烟,不闻犬吠鸡鸣,景象之荒凉,令唐军将士断肠。即便此时春光灿烂,艳阳高照,也令人心生荒诞虚幻的不适之感。

唐军与其说是北伐,不如说是接收北地。但是看上去,的确是元军撤退,唐军进军。说起来,也算是武力收复。

到了四月下旬,数路唐军已经占据了东到河东,西到鲁北,北到长城的广大地区。而东路的杨序,更是率军五万北上,收复辽东。

四月二十二,唐主李洛终于亲率十万大军,来到燕云,来到大都城下。

李洛所骑的大食宝马,也不禁轻轻嘶鸣,刨着蹄子。因为,它就是在大都长大的马驹,后来被忽必烈赏赐给当时的大元名将、“墨尔根拔都”李洛。

所谓老马识途。马很聪明,对长期待过的地方记忆很是深刻。

在四月春风中猎猎招展的龙凤呈祥旗和浴火凤凰战旗,昂扬伫立在大都南门,唐主仰望着城门,久久不语。

十年前,他第一次随着高丽使团来大都,来到这个被崔秀宁称为“罪恶之城”的地方,当时他就在心中默默发誓,总有一天,要让汉家的旗帜,重新插在城头。

十年后,他再次来到大都。他是带着大军来的。而蒙古军队,却大唐逼得仓皇出关西迁。

他做到了。

做到了啊。

还有谁?

关注公众号

唯一的遗憾是,崔秀宁在洛阳主持朝政,没有和他一起来。

现在,整个汉家故地,几乎都已经在大唐之手了。

朱元璋,你做到过的事,我也做到了。而且,会比你做的更好!

“陛下。”随行的大将颜隼上前,“这是鞑主忽必烈留下的一首诗,还加盖了他的大印。”颜隼将一张字纸恭敬的交给李洛。

李洛取来一看,见是一笔颜体字,写的还有几分火候,上面的诗也很简单,但诗意却很狂妄。

“哈,卷土重来,再统中原。”李洛冷笑,“鞑主还真是壮心未已啊,可惜,朕却是能等,他却是等不到了。”

“传令,将此诗原封不动传回洛阳,让礼部印刷,张贴天下。告诉大唐军民百姓,鞑子对中原野心不死,永远没有刀枪入库之时,永远不能歌舞升平,以为天下无事!”

“遵旨!”颜隼领命。

忽必烈写这首诗,本意是鼓舞元廷士气,向大唐彰显强势姿态。李洛干脆利用这首诗,大肆宣传,来警醒官民,不可一日忘战,不可一日忘敌。

大军进城之后,看到完好无损的城池和皇宫,众人都是松了一口气。

忽必烈,总算没有把事做绝的焚毁大都。不过,由此也可见元廷对中原野心不死,还痴想妄想的抱着卷土重来的打算。

李洛以主人之姿,大摇大摆的进入经过侍卫严格搜查过的皇宫,然后在大明殿升殿,接受随征文武朝贺。

“恭贺陛下!恭贺大唐!万岁!万岁!万万岁!!”

随征文武们一起下拜,山呼万岁。

李洛坐在忽必烈做过的宝座上,看着下面的人,不禁心潮澎湃。

进入大都城,坐在这个宝座上,才真正意味着,他彻底收复了中原,驱除了鞑虏,推翻了蒙元自灭金起在中原地区近一个甲子的统治。

意味着,自从石敬瑭起,沦落异族之手三百五十年的幽云地区,再次回到汉家王朝手中。

“恭贺陛下,自今日起,大唐彻底恢复中原了啊。”韦素喜极而泣的说道,“臣等不光要为陛下贺,为大唐贺,还要为汉家子民贺,为青史贺,为祖宗贺啊!”

张养浩也道:“陛下的丰功伟业,远迈汉唐,比肩三皇五帝,真乃千古不世出之圣人呐。”

李洛面带微笑,看着射到殿门的眼光,看向殿外的宫阙,不禁踌躇满志。

他拍拍龙椅上的扶手,还暗暗捏了捏,金漆紫檀的质感真真切切的传来,让这个东方最尊贵的男人心生欢喜。

倒不是因为这把华丽的椅子,而是因为,这是忽必烈的宝座。

想当年,他在殿下,看着高高在上的忽必烈,不得不忍辱负重的匍匐臣服。而现在呢,忽必烈被他赶出中原,仓皇西迁。而忽必烈的宝座上的人,是他!

就是那种把曾经暗恨的老总赶下台,自己坐进总裁办的感觉。这种取而代之的感觉,真的…很酸爽。

“传旨,改大都之名为北京!以为大唐北都。”李洛意气风发的第一道旨意,就是改大都为北京,设为大唐北都。

“传旨,昭告天下,神州已经彻底光复,设四月二十二为光复日!全国七十岁以上老者,赏赐一枚银圆。”

“传旨给政事堂,恢复河东为并州,以晋阳为首府。划河北为冀州,恢复保州(保定)为上谷郡,设为冀州首府。黄河之北的齐鲁之地,划归兖州。”

“辽东黑水之南,草原之东,东州之西,冀州之北,包括原契丹故地,划为辽州、渤州、江州、松州四州!”

这一下子,就多了六个州。但地图上偌大的并、冀、辽、渤、江、松六州之地,留下的人口估计十万都没有,千里无人烟。

“遵旨!陛下圣明!”韦立刻奉旨拟诏。

李洛再次传旨:“令东州节度使杨序,为征东大将军,收复整个辽东,直抵黑水(黑龙江)!”

为何不过黑龙江,占领后世整个外东北呢?因为距离太远,暂时进抵到黑龙江边就够了。

虽然后世东北的部族,几乎都被元军挟裹西迁,东北差不多成了空地,可行军距离太远,将士们也很辛苦。漠南漠北,包括北海(贝加尔湖)在内的外东北,都要拿回来,但不是眼下。

不要急,慢慢来,步子太大…不安全。

“传旨,改太原为晋阳郡,令朱颔分兵,驻守居庸关和雁门关,等到元军离开漠南,便出塞攻占丰州(呼和浩特),恢复丰州为云中郡。”

“至于辽渤江松四州,先不定首府,也暂不设州牧衙门,只以驻军防守。”

“遵旨!”

李洛也没有忘记很重要的一件事,“颜隼,你率军去塞外,带回冀州鼎,小心运回来。那地方,你还记得么?”

颜隼神色有些激动的说:“陛下放心,那地方臣一辈子都记得。臣一定将冀州鼎好好带回洛阳。”

李洛捋着小胡须颔首微笑道:“你今日就率军五千出发,不要走漏风声。元军可还没有走远。”

“遵旨!”颜隼领命出殿。

“传旨,南迁之百姓,几大工程一旦完工,就分批北归,大唐最多赈济他们两年,不能再多了。这么大的北地,不能没有人口。另外,户部鼓励南方百姓移民关东四州,充实新土。”

张养浩拱手:“陛下,关外四州寒冷,为何不让耐寒的冀州兖州并州百姓迁移,而让南方百姓迁移呢?”

李洛道:“北地百姓,本就只剩下南迁的五百万人口,要是抽人充实关东,偌大的北地都会人烟稀少。”

“而长江之南,人口众多,倒是能迁移过去数百万口。这耐寒么,习惯了也就好了。关东土地乃是黑土,一旦开垦,就极其肥沃。而且物产丰富,可是大大的宝地。”

“倘若朝廷向南方移民每户授田百亩到两百亩,越往北土地越多,并且农税商税免征十年,再调遣数十万奴隶帮助开垦荒地,建设房屋,会如何呢?”

韦素笑道:“朝廷如此慷慨,那么南方百姓,必定不缺愿意移民之人。”

南方百姓,平均每户只授田二十多亩,这要是去了关东,授田亩数翻了几倍啊。

李洛点头,“这四州,就移民四百万,分批迁移。调集海船,五年内迁移完成。今年,先移民百万,发三十万南洋天竺奴隶开荒。”

嗯,大唐如今有两百多万官奴,大半都是南洋天竺土著。这么多廉价的劳力,做啥事都很方便。

对此,唐廷上下都是心照不宣的。唐廷的策略是,不但消耗奴隶,再不断以各种借口将土著贬为奴隶补充劳力。如此一来,大唐不缺廉价劳力,而殖民地的土著人口比例,也会越来越低。

一箭双雕,温水煮青蛙,非常阴险。

一连串的旨意出台,后世影响深远的洪武大移民开始了。

…………

四月三十,仅仅在北京呆了八天的李洛,就下诏南归洛阳。

十几万大军留在北地驻守,将六州之地变成一个驻军区。

李洛回到洛阳,朝臣再度上表请求增加尊号:高明光世。

毕竟,彻底收复中原,如此丰功伟业,天子岂能不加尊号?

于是,本就有十六个字尊号的李洛,又成了“高明光世神道俊德开天立极文成武运大仁至圣皇帝”!

二十个字的尊号!

什么东西能高明光世?不就是太阳吗?

意思是,陛下您是太阳啊。

这也是后世洪武大帝的别号“太阳皇”的由来,比他祖宗唐明皇还要高大上。

李洛下旨举办盛大的宴会,君臣同乐,庆祝大唐全面恢复中原。宴会上,上演《秦王破阵乐》,以及文艺寺卿关汉卿亲自创作的新剧《燕云赋》,称颂大唐天子收复河朔,驱除鞑虏。

唐廷君臣还观看蹴鞠比赛和马球比赛,好好的乐呵了两天,上下皆大欢喜。

此时,植树造林、修理黄河、重建西苑等新工程已经开始,两百多万劳力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工程中。而唐廷财部调拨的粮食物质,也源源不断的通过海路和运河运到江北,赈济北方流民。

整个河南和关中,都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。

代价就是,唐廷的粮食物资消耗极为惊人。十二大太仓的多余粮食,已经吃完了,空的能饿死老鼠。而加征农税得到的粮食,还在源源不断的征集,一船船运到流民嘴里。

粮食流水般的流淌出去。整个大唐的百姓,养着五百万难民,只能通过削减口粮来支援朝廷。当然,大唐百姓多,每人少吃几口饭,也就对付过去了。

问题是,这粮食紧张的局面,短期内是不可能结束的。毕竟大唐建立也才几年时间,加上耕牛不足,很多地方本就缺粮。

而各地的剧院,从城中的梨园,到乡村的社戏,到处都在上演文艺寺和戏曲学院创制的戏剧,宣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,大唐子民一家亲的观念。加上地方的宣传,乡村学堂教师的教化,使得大唐国民的思想境界大大上了一个台阶。

“少吃几口饭,一起度难关。”这句口号,如今已经妇孺皆知。在组合拳般的教化宣传下,绝大多数人对官府对朝廷都没有怨言,反而认为本该如此。

甚至,家中粮食有富余的人,不少还主动捐给官府。而朝廷也投桃送李,在崔秀宁的命令下授予捐粮百姓人道积分十分。

荣誉积分这种道德分值,第一次在大唐使用了。当然,按照皇后陛下的说法,授予人道积分,必须要公平公正。地方官吏营私舞弊或者不作为者,都要扣分或惩罚。

荣誉积分到底又没有用,朝廷没有说明。但很多人已经知道,所谓人道积分,就是很好遵循人道的奖励,就算换不了眼前的实惠,总归是个荣誉。

五月初三,唐廷朝议,开始商议一件大事。

收复吐蕃。

收复吐蕃的提议,是军师府提出来的。军师府认为,元廷西迁后,一定会加强对吐蕃的控制,大唐必须趁着如今元廷对吐蕃的控制削弱,从元军手中夺回吐蕃。

军师府军师江钧奏道:“根据军情,元廷在吐蕃只剩数千兵力,而吐蕃诸部,之前两次东侵都损失惨重,境内青壮严重不足。军师府以为,大唐此时用兵,正当其时也。”

兵部尚书都烈附议:“陛下,虽说眼下粮食有些紧,但军粮储备一直充足。臣以为,吐蕃虽然太高不好打,十万大军花上一年功夫怎么也够了。”

李洛也早有对对吐蕃用兵的心思,毕竟吐蕃是华夏之土,怎么能容忍被蒙元继续占据?

“兵部,这滇州黔州和川西籍贯的将士,如今有多少兵额?”李洛问道。

都烈想了想,报出准确的数目:“滇州籍贯之兵,差不多能有三万人,黔州籍贯嘛,大概也有这么多,川西之兵少些,大概两万多。”

李洛为何要问这几个籍贯的兵额?因为云贵高原和川西也是高海拔地带,仅次于青藏高原。这里长大的兵,对高原反应最容易适应。

“兵部抽调所有的滇州黔州川西兵,再调怀化侯哲札部蒙古骑兵,抽调驻扎松潘的骑兵万人,组建进蕃大军。”蒙古兵也很适应吐蕃气候和高原反应,所以李洛把哲札部的蒙古骑兵也用上了。

“遵旨。”都烈领命道,“加起来也有十万大军了。军粮嘛,就先动用大理仓。”

李洛道:“这进军路线,就用玛巴朗结将军遗奏所说,从缅州之北进军,先占察隅,再占墨脱,沿雅鲁藏布江北上,直趋工布,收取逻些!”

殿角一个十七八岁的英武侍卫听到天子的话,忽然下跪大声说道:“侍臣李旺珠,恳请陛下,允许侍臣随军征战,收复吐蕃!”

这个李旺珠,正是玛巴朗结之子,官封六品丙等侍卫,袭爵松潘侯,原名玛巴旺珠。因为玛巴朗结的遗言,李洛赐其姓李。

玛巴朗结当年既然能当元廷万户,当然是出身吐蕃贵族。这玛巴家族,可是大有来历的。说起来,还和前唐关系匪浅。

按理说,和李洛这个“前唐后裔”,还有一点点血缘关系。

PS:蟹蟹大家支持,最后一天了,求月票啊。蟹蟹新盟主‘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’,(不好意思,就是这名)会加更的。另外,我在书友大大身上看到了光,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光!蟹蟹,晚安!

Tip:拒接垃圾,只做精品。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。
章节有误,我要:报错
play
next
close
X
关闭
手机客户端
APP下载